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百度体育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他背着剑袋,步履坚定,眼神中既有学者的沉静,又有运动员的锐利,他就是费若秋——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平衡点的中国击剑运动员。
从花都到纽约:一个不寻常的选择
2023年,当费若秋宣布退出法国国家击剑队时,体育界一片哗然,这位年仅22岁的佩剑选手刚刚获得法国锦标赛前三,被欧洲媒体誉为“亚洲闪电”,然而就在职业生涯上升期,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远赴美国攻读比较文学与神经科学的双学位。
“很多人问我赛事直播是否后悔离开职业赛场,”费若秋在哥大的击剑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但对我而言,击剑不只是奖牌和排名,它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我理解世界的一种途径。”
费若秋的成长轨迹颇为特别,15岁独自赴法接受击剑训练,18岁入选法国青年队,20岁成为职业选手,他的快速崛起被誉为“华人击手在欧陆的奇迹”,然而在他看来,这仅仅是一段旅程的开始。
象牙塔中的剑客:平衡学术与竞技
在哥伦比亚大学,费若秋的生活被严格地分割为三个部分:学术训练、击剑训练和文化适应,每天清晨5点半,当大多数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体能训练,上午是密集的课程学习,下午则在击剑馆进行3-4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晚上则沉浸书海,钻研文学理论与神经科学图谱。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费若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哥大的学术要求极为严格,而NCAA的竞赛标准同样不容妥协,我必须在每一分钟都保持高效。”
这种严格的自律带来了显著成果,入学第一年,费若秋不仅保持了3.8的GPA,还带领哥大击剑队获得了常春藤联盟锦标赛亚军,他个人更入选全美大学生击剑最佳阵容。
“费若秋重新定义了学生运动员,”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戴维斯评价道,“他的专注度和学术追求令人惊叹,在击剑场上,他善于用文学分析的思维解构对手的战术,这种多维思考方式使他成为独特的竞争者。”
文化跨界:击剑与文学的对话
费若秋选择比较文学与神经科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实则蕴含着他独特的思考。“击剑是一种身体语言,”他解释道,“每一剑都是与对手的对话,包含着意图、假动作和战术选择,这就像文学分析中解构文本的潜台词和叙事策略。”
在最近的学期论文中,费若秋甚至尝试将击剑战术分析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联系,探讨意识流写作与竞技决策制定的相似性,这种跨界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的教授们认为这开辟了体育人文研究的新路径。
“神经科学则帮助我理解自己在赛场上的决策过程,”费若秋补充道,“通过研究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做出反应,我可以更有效地训练自己的直觉反应,这就像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的融合
作为中国出生、法国训练、美国求学的击剑手,费若秋对文化身份有着深刻的理解。“每种文化都给我的击剑风格带来了不同影响,”他反思道,“中国的训练给了我纪律性,法国生涯培养了我的战术创造力,而美国教育则鼓励我跨界创新。”
这种文化融合体现在他的击剑风格上,欧洲教练评价他的技术“既有东方的精准和耐心,又有美式攻击性,同时保留着法兰西的优雅与创造力”,这种独特的混合风格使他成为难以预测的对手。

费若秋还积极参与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东西方击剑对话”研讨会,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击剑爱好者相互学习。“体育是跨文化理解的桥梁,”他说,“当我们在剑道上交锋时,语言障碍消失了,只剩下人类最纯粹的交流。”
未来规划: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追求
尽管暂时远离职业剑坛,费若秋并未放弃竞技体育,他正积极备战202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同时考虑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可能性,不过与以往不同,他现在更加注重竞技体育与学术发展的平衡。
“我希望证明,运动员不必在体育和学术之间二选一,”费若秋坚定地说,“我们可以同时追求卓越,现代体育需要更多元化的人才,既有竞技水平又有学术深度的运动员将更好地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费若秋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可能从事体育心理学或神经运动学研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理解的创新训练体系。

新一代运动员的典范
费若秋的道路代表了一种新型运动员的崛起: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身份,而是追求多元发展;他们不仅追求竞技成绩,更注重体育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在专业化日益极致的当代体育世界中,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显得尤为珍贵。
“击剑教我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取胜,而是如何思考,”费若秋最后总结道,“每一次交锋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创造力、适应力和坚韧精神,这些品质在学术领域同样重要,说到底,剑道和人生都是关于如何优雅而智慧地应对挑战。”
夕阳西下,费若秋背起剑袋和书包,再次匆匆穿过哥大校园,他既要赶赴晚上的研讨会,又要准备明天的训练——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正在书写体育与学术交汇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