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百度体育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体育馆,他身姿挺拔,步伐轻盈,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这位看似普通的学生,实则是国际剑坛冉冉升起的新星——费若秋,从巴黎的击剑赛场到哥大的学术殿堂,这位年轻运动员的跨界之旅,展现出现代体育人才的全新面貌。
巴黎之光:从青涩少年到职业剑客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出生于体育世家的他,从小就对各种运动展现出浓厚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10岁的费若秋在电视上观看了国际击剑比赛,立刻被这项结合了力量、技巧与智慧的运动所吸引。
“那时我体育资讯觉得击剑手就像现代骑士,既优雅又充满力量。”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回忆道,他端起咖啡杯的手指修长有力,手腕上还留有长期训练形成的细微肌肉线条。
在父母的支持下,费若秋开始接受系统训练,他选择了花剑作为专项,这个项目以其技巧性和战术性著称,需要运动员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策,教练很快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和分析能力。
16岁那年,费若秋获得赴法训练的机会,在巴黎著名的国家击剑训练中心,他接受了更加严格和专业的训练。“法国的击剑传统深厚,训练方法科学系统,那几年,我每天都要进行5-6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同时还要完成学业。”
2019年,费若秋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他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获得花剑个人亚军,随后又在多项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他成功入选法国某知名击剑俱乐部,成为职业运动员。
转折点:赛场之外的思考
尽管运动生涯顺风顺水,费若秋内心却始终有个声音提醒他: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人生还需要更多可能性。
2022年的一次比赛受伤成为转折点,膝部韧带损伤让他不得不暂停训练和比赛三个月。“那段时间,我有了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机会,我开始问自己:除了击剑,我还能做些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费若秋从小学业优秀,尤其在数学和物理方面表现出天赋,在法国期间,他通过远程教育完成了高中学业,成绩优异,养伤期间,他重新燃起了对学术的兴趣,开始自学大学水平的数学和计算机课程。
“击剑教会我如何思考,”费若秋解释道,“在赛场上,你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分析对手的战术意图,预测其下一步行动,然后做出最佳反应,这种思维模式同样适用于解决学术问题。”
经过慎重考虑,费若秋决定申请大学,将竞技体育与学术追求结合起来,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不仅因为其学术声誉,还因为纽约拥有活跃的击剑社区和训练资源。
双线作战:平衡学术与竞技体育
2023年秋季,费若秋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主修计算机科学,他继续保持着职业训练和比赛日程。
时间管理成为最大挑战,费若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日程表:每周一、三、五早晨6点到8点进行体能训练,上午上课,下午2点到5点进行技术训练,晚上则用于学习和完成作业,周二和周四的安排稍有不同,会增加战术分析和视频研究时间,周末通常用于参加比赛或进行高强度模拟赛。
“最困难的是旅行比赛期间如何不掉课业。”费若秋说,“我总是在行李箱里带着课本和笔记本电脑,在机场候机时、比赛间隙,任何碎片时间都能用来学习。”

哥大对他的双重身份给予了充分支持,学校允许灵活安排考试时间,当他因比赛缺课时,教授会提供课程录像和额外辅导,作为回报,费若秋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校际比赛,并帮助训练校击剑队成员。
“同学们最初很好奇为什么经常见不到我,但当他们知道我的另一重身份后,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费若秋笑着说,“有时从国外比赛回来,我会带些当地巧克力分享给大家。”
思维的交融:击剑如何影响学术研究
有趣的是,费若秋发现击剑训练与计算机科学学习有着意想不到的共通之处。
“击剑本质上是一个实时决策系统。”他解释道,“你需要收集数据(观察对手的动作),处理信息(判断对手意图),然后执行动作(出击或防守),这很像计算机算法中的输入-处理-输出模式。”
费若秋正在参与一个与运动科学相关的计算机研究项目,开发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击剑动作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捕捉运动员动作,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技术缺陷和改进建议。
“我的双重身份在这里发挥了作用,作为击剑运动员,我了解这项运动的细微之处,知道哪些动作关键,哪些因素影响表现,作为计算机科学学生,我能够将这些洞察转化为算法和代码。”

该项目已获得初步成果,预计明年可以应用于实际训练中,费若秋的导师、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艾伦·施特劳斯评价道:“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跨学科视角,他既理解技术层面,又拥有第一手的运动经验,这使他能够提出既有创新性又实用的问题解决方案。”
文化适应:从巴黎到纽约的过渡
尽管巴黎和纽约都是国际大都市,文化过渡仍然带来挑战,费若秋坦言最初几个月感到有些孤独和不适应。
“在法国,我的生活围绕击剑展开,有固定的队友和社交圈,来到哥大,我需要重新建立社交网络,同时适应不同的学术文化和生活方式。”
语言虽不是大问题(他的英语很流利),但文化差异仍然存在。“美国大学更加注重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这与我习惯的法国教育方式不同,我花了一些时间才适应主动发言和表达观点。”
击剑成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费若秋在纽约找到了专业的击剑俱乐部,继续与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他逐渐建立起新的社交圈,既包括运动员,也有哥大的同学和教授。
“纽约的多元性让我能够保持与法国文化的联系,同时体验美国大学文化,我现在感觉自己是两个世界的一部分,这很特别。”
未来规划:体育与科技的融合视角
谈到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打算毕业后继续深造,可能攻读计算机科学或运动科学的研究生学位,竞技体育方面,他目标参加2028年奥运会,同时继续开发运动科技相关项目。
“长期来看,我希望创立一家专注于运动科技的公司,开发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表现和减少损伤的技术产品,我相信体育和科技的融合有着巨大潜力。”
费若秋认为,现代运动员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是专注于训练和比赛,许多运动员同时追求学术或职业发展,这种趋势很好,它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延长职业生涯。”
他特别感谢那些支持他走这条非传统道路的人:理解他决定的家人、提供灵活训练安排的教练、给予学术支持的哥大教授和同学。“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无法同时追求两个梦想。”
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
基于自身经验,费若秋对年轻运动员有着中肯建议:“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别人期望你做的,不要将自己局限在单一身份上,你可以既是优秀运动员,也是优秀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和设定优先级,这是平衡多重角色的关键。”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体育训练教会我们纪律、毅力和目标设定,这些品质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教育则为运动员提供长远发展的基础,无论他们是否继续职业体育道路。”
采访结束时,费若秋查看了一下时间——他还要赶去参加一个研究小组会议,然后晚上有技术训练,这种忙碌的日程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但他看起来乐在其中。
“有时确实很累,但当我站在赛场上或解决一个复杂编程问题时,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他说着,露出自信的微笑。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传统运动员的叙事,展现出现代体育人才的新范式:他们不再只是专注于单项运动的专家,而是能够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的跨界者,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他们正在开辟全新的可能性,重新定义成功的内涵。
随着科技与体育的不断融合,像费若秋这样兼具高水平运动能力和学术素养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的经历证明,体育训练与学术追求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两种活动,这种双向赋能不仅为运动员个人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体育创新带来了新视角。
在哥大古老的图书馆和现代化的体育馆之间,费若秋继续着他的双轨旅程,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却已经激励着许多年轻运动员追求更加多元和充实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正在创造更多像他这样的“全能型选手”,为体育界和学术界同时注入新的活力。